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中国好人”活动自2008年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群众推荐了大批感人的好人好事,有利地促进了各地道德模范的选树工作,发挥了引导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截止目前,我县无人当选“中国好人”。
2012年11月,我县有李忠田、高翔、张福兵三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评选“中国好人”是来安对外形象的需要,是放大来安宣传效应,提高来安知名度、美誉度的有力举措。入选“中国好人”榜,是创省文明县城前置条件之一。全力支持此次活动,并号召广大友行动起来,为三位“中国好人榜”候选人投票,为家乡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投票时间
2012年11月6日-11月25日
二、投票方式
一、李忠田:(88号)
二、高翔: (24号)
三、张福兵 (132号)
三、候选人事迹简介
一、李忠田
二、高翔
三、张福兵
投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请为来安人喝彩加油!
投票地点:http://archive.wenming.cn/jingtai/sbhr_news/sbhr_jyyw.htm
李忠田,来安县水口镇河西村民兵营长、副书记、村主任。因长期积劳成疾,倒在工作第一线。噩耗传来,上千名村民自发赶来,泣不成声,为他挥泪送别。 李忠田,男,1961年11月生,来安县水口镇河西村人。他198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从部队转业后,先后担任河西村民兵营长、副书记、村主任。2012年5月26日因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第一线,于6月1日不幸去世。出殡当天,各级领导、同事和上千群众眼含热泪为他送行。他,扎根农村20多年,团结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河西村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他,生活简朴,两袖清风,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田”;他,任劳任怨,敬业奉献,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 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带领村民就业致富,一直是李忠田割舍不下的心事。这些年来,他到处奔波,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河西村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老田”决定发挥优势,带领群众致富。他三天两头朝上级跑,汇报想法,争取支持;大会小会和群众讲,动员群众搞特色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田”的努力下,河西村的特色农业一天天地壮大起来。目前,全村已建成荸荠2000亩、席蔺草1000亩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全村农民人均每年增收达2000元。 他主动争取,积极帮扶,使得滁州易达科技公司落户河西村,每年产值高达上亿元,解决当地村民近百人就业。 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村里哪家最困难,哪家有急需办的事,李忠田心里总是装着一本帐,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好。2011年12月16日,华庄组70多岁的五保老人唐后生搬进了“老田”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帮他新建的家,他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逢人便说:“没想到,我都老了,还能住上新房子,都亏老田啊!” 新农保收费时,“老田”挨家挨户宣讲政策,一星期跑了6个村民组150多户,户户收齐。 关心鳏寡孤独、帮助老弱病残,爱护留守家庭……“老田”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尽职尽责的当家人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李忠田对于工作有用不完的热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8年防大汛时,瓢泼大雨倾盆而下,由于担心出现险情,“老田”顾不上吃口饭,立即穿上雨衣,拿着手电筒一头钻进了雨雾中。在陈塘水库,他发现一处管涌已将公路吸出了一个大窟窿,给来往行人和运送防汛物资的车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他立即跑到附近村庄筹集木桩、编织袋,组织人员抢险。自己带头跳进齐肩深的水中打桩、扎进水中摸清管涌的位置。风雨中,他上下奔跑着、呼喊着、指挥着……直到把漏洞彻底堵上。而这时,天已经渐渐亮了。 鞠躬尽瘁的大好人 2012年5月25日晚上,李忠田到余东村民组一号电灌站修理调试设备忙到夜里12点,为让村民快点得到插秧的救命水,第二天清晨4点多,他就找来村民开闸提水;之后,他打电话调来一台挖掘机,疏通一条两公里的水路;又给村支书打电话,商量购买抗旱急需的铁管,然后又到农户家收缴新农保资金……他一直忙到上午9点多钟,他渐渐感到身体不适,头晕眼花,疲惫不堪,突然倒在工作岗位上……群众们眼含热泪、七手八脚要把“老田”送往医疗条件较好的滁州市医院,“老田”却说:“我不去滁州,就在镇卫生院看看,离村里近些……”没想到这竟是他留在人间最后一句话。经过6天6夜的救治,终未挽留住“老田”的生命。他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农村工作。 李忠田,他走得太匆忙,临走前收取的8600元养老保险金还没来得及上缴;村委会还有许多事务等他去处理;83岁的老父亲还指望他回来问候一声;大儿子还没成家,小女儿还想在父亲怀中撒娇……
高翔,滁州市来安县财政局干部,12年来坚持义务献血,无私奉献,向社会献上一片爱心,2008年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2000年,因为听骨科同学说临床手术因血源不足而延误,这年5月31日,高翔作为来安县首批义务献血者参加献血,当时不少人不理解,家里亲人怕献血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同事朋友出于关心纷纷劝阻。高翔耐心向他们做宣传解释工作,同时打破传统观念,每年坚持3-4次义务献血,12年累计已达33次11800毫升。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但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还有义务为社会分担责任。2003年春,“非典”疫情蔓延,“五一”放长假期间,时任水口镇财政所长的高翔加班加点赶印粮补改革材料、统计报表。由于打印机连续工作时间过长,温度偏高,需停机休息,高翔也回寝室稍作休息。他随手打开电视机,不一会儿,发现电视屏幕下方出现滚动字幕,因“非典”时期,滁州血库存血告急,急需补充血浆,他看后毫不犹豫地从水口乘车赶到滁城“白云商厦”门前,在采血车上捐献400毫升,然后乘出租车返回工作单位继续加班。2012年被滁州市推荐由省卫生厅、新安传媒公司主办的安徽省2012年度“献血公益之星”评选候选人,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高翔还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志愿者。2005年,组织上安排他到浙江温州企业挂职锻炼,5月14日他在《温州日报》上得知,温州二院血库首次开展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检测活动,他向挂职单位领导请了假,乘车十多公里赶到当地捐献了检测血样,他的HLA分型资料已汇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浙江分库),又一次献上一点爱心,给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带来了福音。
张福兵,来安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自1998年毕业来到来安特教学校任教至今,用耐心、爱心,细心呵护着每一个有缺陷的孩子,精心的培育着他们茁壮成长,被残疾孩子称为“男妈妈”。 80年出生的来安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张福兵,无论是在紧张活泼的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活动的操场上,抑或是在生活中,都是残疾孩子们喜欢的对象。他时而严厉、时而温和,总是有着用不完的耐心和爱心,细心呵护着身边的每一个有缺陷的孩子,精心的培育着他们茁壮成长,被残疾孩子称为“男妈妈”。 张福兵1998年从省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到来安特教学校任教,二十岁的小伙子,面对一群初入学校没有沟通能力,有听力、智力障碍的孩子们,使上了全身的力气。在课堂上,为让孩子认识数字,他要用道具做几十遍甚至百遍的示范,为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他要用肢体不停地演示;在生活上,早、中、晚带着孩子们吃饭,挨个喂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吃饭,陪着智障儿童上厕所……在日复一日的精心照顾下,许多孩子学会沟通了,悟性强的孩子能会做同年级正常孩子做的试卷了! 袁新真有听力障碍,父母在外打工,送到他所带班级的时候6岁还不到,经过他3年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心的培育,从不爱说话、行动迟缓变得爱说爱笑、聪明神气,顺利地通过上海一家特教学校的测试。孩子临走时,孩子的爸妈说:“你比我们做父母的强多了。”孩子的进步、家长的肯定,都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孩子们太需要我了,他们一天也离不开我”。张福兵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特殊教育中。他潜心钻研,撰写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浅谈聋生小学阶段几个方面的教育》等论文获得省级表彰。他不断摸索和探究新课标理念和教学方法,将“示范、讨论、评讲、实践”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式教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2009和2010年,他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在皖中片特殊教育学校期末统考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教育教学中,张福兵不肯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张山乡红旗队的吴亮因脑瘫导致智力低下的,学习十分困难,连孩子父亲都不抱希望了。张福东却说:“我的孩子中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他为吴亮专门制定了学习计划,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把问题掰开揉碎,反复地讲解,孩子最终考入了合肥高中。 “用信心加恒心,才能开启残疾孩子心灵的窗户。”对于怎样教育有心理残疾的孩子,他有着深刻的体会。多年来,除了赶走残疾孩子心里的阴霾,他还照亮了很多残疾学生的人生之路。他通过和孩子的朝夕相处,摸清身边每个孩子的脾气和秉性,找到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他坚持有方向的引导和教育,数遍的灌输和培育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李明在安徽省残疾学生运动支中获得聋人组短跑100米和200米双料冠军,田瑞金在省残疾人绘画比赛中获得素描组二等奖……他本人也因成绩突出多次获得表彰,2009年还被评为滁州市模范教师,2012年被评为滁州市“名教师”。 “能为孩子多做事,看到他们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和成就”,80后的张福兵,为残疾孩子默默的奉献已成为坚定的信仰。十四年他来共培育出460名残疾孩子,有40个孩子相继考入了高中,在考入大学的5名孩子中还有1人回校任教了。十几年,不知挥洒多少汗水,不知操过多少次心,可这一切的付出和劳苦,对于张福兵来说,都随着残疾孩子们回来时一个紧紧的拥抱、一次亲切的交谈,一番感激的泪水而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