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匹”一词的又一种说法 所谓“马匹”,辞书上的解释是:马的总称;可供应坐骑的马。 我这里所说的“马匹”,是指跑起来像马一样快的人。是寺庙祭祀时被神、佛御用而向别的寺庙敬香的人。敬香时,“马匹”手持红烛,口含烛台,要朝既定的寺庙一路狂奔,分一、二、三,依次点烛敬香。敬完香之后,原路返回到原寺庙,再依次谢香。这种人因有鬼神附身,奔跑起来速度特别的快,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所以,寺庙特称此种人为“马匹”。据说,本地寺庙逢会时所用的“马匹”,都是由外乡人充当。对跑“马匹”的人,因是被神佛御用的,所以,寺庙不给任何报酬和补偿,也不负责其人身安全,完全是为神佛服务的义务行为。 我家乡现在的人在形容某人跑得快时,就会说,那人跑得像“马匹”一样。 听老人说,这样的“马匹”,我的家乡就曾出现过一个。 话一说就要说到我的曾祖辈(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那个时候了。在我们庄上,我有一位同宗的曾祖父,他的名讳叫孙嘉忠,族中晚辈皆尊称其为忠太爷。他家在地方上算个暖户,有几十石种,雇有四个种田的伙计。因我的女祖宗老家是泗县人,所以他家雇的几名伙计也都是泗县人。庄上人都称这几名伙计为泗县侉子。其中有一位叫刘二的伙计,就曾充当过上香的“马匹”。 这事发生在一九二几年的某年,这年清明刚过不久,农耕全面开始。农历三月二十七这天下午,刘二在田里干活时感觉身体有点不适,傍晚便早早的收工回来躺下了。吃晚饭的时候喊他,他没起来,之后,我的女祖宗又下了点面汤端给他吃,他也没吃。家里人在问他话的时候,觉得他精神有点恍惚,言语中有许多胡话,家里人以为他是给热烧的,准备第二天给他喊个郎中来看看,所以也就没有再往其他方面去想。哪知第二天天还没亮,起来早耕的伙计突然发现刘二不在了,伙计立马将这个情况告诉忠太爷,忠太爷于是披衣起床,差人家前屋后寻找。在家人正在寻找的时候,忠太爷突然想起当天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是施官彭冈铺东岳庙(后划归武集乡)逢庙会的日子,他原准备吃过早饭后和我女祖宗一道赶庙会的。他猜测刘二有可能去做敬香的“马匹”了,昨晚刘二犯病,可能是被鬼神附身了。于是立即把几名伙计喊来家,让他们赶紧吃点早茶,揣上干粮,跑步去东岳庙,他随后赶去。临走时,忠太爷交代三个伙计:你们到了东岳庙,看看刘二在不在大殿,如不在,立即回来;如在,你们就不要回来了,先去二个人到油坊蔡(原武集乡油坊村)中途等刘二,留下一个在原地,一旦刘二开始朝金刚寺跑的时候,要紧跟其后,护送他到油坊蔡,再交给下面的二个人。等刘二敬完香往回跑的时候,你们几个一定要紧紧跟着他,直到他平安跑回东岳庙。据说,刘二跑完“马匹”后,是被跟去的三个伙计从东岳庙架回来的。回来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才醒,半个月后体力才恢复。 后据忠太爷回来讲,东岳庙每年敬香都要有三名“马匹”(要上三炷香),因敬香而跑死“马匹”的事以前经常发生。他当时那样安排,主要考虑的是因为刘二头天晚上就没吃了,刚开始跑的时候,他的体力肯定能跟得上,所以,沿途有人看着就可以了,等到回来谢香往回跑的时候,他的体力肯定就跟不上了,所以,先有二个人跟着,后有三人跟着。否则,刘二一旦发生意外,他家就会因此而惹上官司的。 据说,刘二此人在跑过“马匹”的第二年,秋种一结束就回老家泗县去了。 这里我再顺带说一下我所知道的东岳庙和金刚寺。 东岳庙:原址位于原武集乡东岳村,该庙毁于抗战时期,但建于何时不详。庙里供奉的是国内的泰山神,是主管人间吉凶祸福的神,因他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所以,该庙的庙会也是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据说他是《封神演义》里黄飞虎的化身。 据老人说,在东岳庙被毁的前几年,东岳老爷还风风光光地娶了一位当地的女人做娘娘(老婆)。说的就是民国时期的事,因年代不远,讲述的人说的是有鼻有眼的。你说东岳老爷神不? 金刚寺:原址位于原武集乡金刚村,志有记载的是重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亦被毁于抗战时期。详见正德老师的“古来安十景新探之《玉石霞光》”。 据说,东岳庙每逢庙会,都要派“马匹” 到金刚寺去敬香,而金刚寺却从不向东岳庙敬香。地方上的老人至今也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我也想不通。有哪位网友知道的,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