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几识婆娑柳 周元桂
柳乃数一数二的报春使者,刚迈进春天的门槛不久,柳就在一片萧疏之中,呈现出水墨写意的嫩绿,如一抹薄烟,如一个飘忽的梦境。不久,柳树便由浅绿逐渐发育得一团团水灵而青翠,女孩一般告别青涩懵懂,出落得风情万种,此时,便不难从其秀发飘动的袅娜姿影处,窥出柳特有的妩柔眉眼。垂柳热情大方,不哗众取宠,淡定从容又坚韧顽强,特别招人喜爱,以至隋炀帝下江南时,曾“御笔赐垂柳姓杨”,从此“杨柳”之名称谓至今。柳树求人甚少,予人却颇多,故而很有人缘。她不仅与百姓的交往密切热情,还能博得诗人们的爱吟怜颂,在中国千年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自古柳树便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结下不解之缘——形成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 折柳:折柳以赠离别之亲友的风俗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李白);“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折柳赠别寓意有三层:一是柳成活易成长速,用来赠别,比喻别离者无论漂泊何处,都能适应环境而茁然生存;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即将别离者,含有挽留之意;三是柳条柔软,折柳赠亲友,尤其是赠情人,是希望将别离者的心栓住,即所谓“争把长条绊得人”、“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可见,柳丝即为情丝也。 插柳:春天插柳曾是民间一项普遍活动。据《风土记》载,插柳习俗相传起源于春秋时介之推的故事:忠臣介之推功成便隐退,匿居绵山中,不愿出来做官,与母亲一同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人们为纪念介之推,每逢清明,就攀折柳枝插在屋檐门楣上以示纪念,故而清明又称“柳节”。我国南方一些地方还将插柳演化为井边种柳习俗,于是出现了“井井有条”这一成语。 戴柳:戴柳习俗始于盛唐时,《燕京岁时记》云:唐玄宗三月三日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除蝎、虫之毒害。从此戴柳逐渐在民间蔚然成风。正如《山塘棹歌》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戴柳之俗,乃取生机勃勃之意。戴柳花样很多,有把柳条扎成圈形扣在头顶的,有脱下柳条皮挂于耳根的,有用彩带把柳条系于胸前的。故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空使红颜成皓首”之说。 射柳:此习俗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史记·周本记》云:“楚有养由基者,善射也,去柳叶百步射之,百发百中”。到了唐宋,射柳已成为一项正式比赛。后来发展到将装有鹁鸠的葫芦挂在百步之外的柳树上,以箭射葫芦,鹁鸠受惊飞出,以鹁鸠飞的高低决定胜负。如今,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特定节日这天举行射柳比赛。 伤絮:柳絮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景物。初夏,每当柳絮纷纷扬扬之际,其缠绵景状虽给人予温柔的迷幻感,但更多的是给人予凋谢、飘零的忧伤感。“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表达自己惆怅落寞心情的诗句;苏轼在《水龙吟》的“杨花词”中感伤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把感伤柳絮之心情形容至极。 柳树之婷婷然、蔚蔚然,总给人予多情的想像空间,柳之形、之姿、之色总是与美联系在一起。“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李商隐《赠柳》);“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絮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白居易表达了他对垂柳的无限爱怜——担心柳枝弱不胜莺。白氏看重的是柳的袅弱柔情之美。黄昏前的岸柳最诱人,那氤氲的烟柳尽展生命的绿色,会染透你的身心,让你恍感世界上生命之绿韵都聚集在那儿了。每值此时,我总要于柳间徜徉中,品味古人咏柳诗的意境,任由柳丝抚面牵衣,惬惬然以享受之。置身柳间,自然的真、自然的美融融于心,一切的喧闹烦杂顿时销声匿迹,心灵在祥宇谐氛中净化,其恬适感,妙不可言。 古人心目中的柳枝可以除邪驱恶。东汉初佛教传入之后,柳随之成为圣物,观音菩萨一手持杨柳枝,一手托甘露瓶,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地相向之,谓之“杨枝净水,遍洒三千”,一扫人间烦恼垢浊,普渡众生。古人让柳打入神的世界,是把对柳的喜爱推向极致。 柳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符。柳能随着交往者的不同心情而呈现不同的身姿和神态,也能根据人类的需要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忧怨,或温婉,或清丽,总是诺诺奉献,以丰富多彩的情性织出明媚和煦的春光。但愿人人在心头神栽杨柳三十里,蓄得春色永驻颜。 作者住址:安徽来安县三中 电 话:13093321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