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雅斋先生 于 2013-5-8 09:08 编辑
山 行
不雅斋先生
星期天,天气非常好。气温不高,最适宜户外行走。一群驴友驰车往县城之北40余公里处的深山中,去探访久已湮灭了的古代名刹遗址----龙卧寺遗址。这个地方很漂亮,我前年从另一条路上来过,那次是乘车直接抵达的遗址所在地,几乎没有徒步的过程。今天,我们步行从另一道上去寻找。
我们一行数人早上七点上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车,我们首先来到了来安县半塔茶场。同行人中有几个是专门带孩子上山采春茶的,于是把他们留在茶场,我们剩下的驴友们则继续向目的地----龙卧寺遗址行进。
一、穿越茶场
带孩子的驴友走进茶场,很快地融入到采茶的人群中。茶场很大,似乎采茶的人并不多,那是因为采茶的人分散在不同人家的茶园里,或三五一群,或两人一块。 茶园在山坡上,随山势的起伏而起伏。一眼望去,起伏的岗峦上浓绿欲流。这里没有姹紫嫣红的花朵,也没有飞舞热闹的蝶蜂,有的只是那份安静的绿,那舒展在阳光下令人心醉的绿。轻风吹来,深绿的老叶与娇嫩的新芽皆在微微的晨风中轻轻地擅动,将清亮亮的春日光线彰显得分外迷人。 我们进行地这片绿宝石般的茶园中,心情十分惬意。看着这漫山的绿油油的茶叶,我仿佛嗅到一杯杯的清纯的小兰花茶的清香。天空的蓝,云朵的白,吹来的山风,甚至连空中飞鸟的鸣声,都染上了这茶的绿色与香味。我们这群驴友好似在清亮亮的茶之香色中沐浴过一般,通体无处不感到舒服。在茶园里穿行,我们遇到了两个采茶工,他们不是采茶姑娘。在一般人看来,或者在我原来的想像里,采茶人应该都是年轻美丽的女孩,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并不这样的。这两个采茶工是肤色黝黑体形健壮的汉子。他们也不是背着背篓在采茶,也不是胳膊上挎着竹篮,而是在脖子上悬挂一个酒瓶盒,那吊绳就是最普通的白色包装带。这种采茶工具与悬挂方式是又便宜又方便实用。我们向他们靠近,他们也很热情地与我们搭茬。于是,我们一边看他们采茶,一边向他们咨询采茶的方法。通过交谈,我们了解采茶方法,知道他们所采的茶是第三茬茶叶,了解到了时下新茶的价格;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工作艰辛与工资待遇。原来,在文学中那种诗意的采茶,在这里一点浪漫的意味也找不到。我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就是工作的艰辛与工资低廉,就是茶叶的价格与茶园的收入。 之后,我们继续在茶园里穿行。天,很蓝,蓝得逼人的眼;几朵洁白如棉的云在半空中悠悠地移动,它不仅增添了天空的生气,更增添了蓝色的深度。突然,我听见了采茶女子的笑声,好像还有歌声,原来不远处的山坡上有几个采茶姑娘。当我们渐渐地走向她们时,她们向我们这群突然闯入她们的视野的驴友投来的是一种诧异或者是艳羡的目光,她们并没的停下手中的活。这几个采茶姑娘比那两个黑汉子讲究了许多。她们将小小的竹篮挎在纤小的胳膊上,两手都在不停地采着茶。几乎在一瞬间,一种古老歌谣里所表现的意境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诗经•国风•周南•芣苡》)是两千五百多年的意境仿佛又在这里重现?还是我们在这一刻不是在穿越茶园而是在穿越历史,回到了先民时代?远古与现代仿佛就是昨天与今天,古老的“苤苡”歌,今天的采茶女,在我的眼前是何等惊人的相似。我们眼前唯一与远古不同的就是那半空中那纵横的电线与高大的风车而已。 回来后,我为穿越茶场的行动配了一首诗,叫《驴友穿越半塔茶场》,全文如下: 暮春三月江淮好,草劲风平谷雨天。 一涧山泉歌似梦,漫坡茶色绿如烟。 坛旗移向蓝天外,驴友笑于翠岭前。 忽见花丛奔野兔,又听鹧鸪啼松巅。
二、误入老龙潭
我们穿过了茶园,一下就进入了山林。头上是浓绿的树木,身边是榛荆的绿叶与花朵,脚下是青青的芳草。置身其中,一股浓浓的山野的味道直朴鼻孔,直逼灵魂深处,三十年前,我是一个放牛娃,对这山野的气息是最熟悉不过的了。这味道一下就唤起了我许多年前那些美好又青涩的记忆,这些记忆像闪电般从我的心海里飘过。 穿行在山林中,一群驴友说说笑笑,自是快乐无比。久蛰于城市的人,每周能有那么一日与这山林进行亲密地接触,真是人生的幸事之一。 我们的目的地是龙卧寺,可是我们却误入了老龙潭。领队者的网名叫“轻风”,他来过一回,这次忘记了路径,带着这群驴友在山里乱转。我们仿佛是一支被敌人打散的军队,失去与组织上的联系,只能在山里摸索前进。于是,我们披荆棘,揪藤蔓,攀巉岩,下深涧,穿过了几片丛林,绕过了数片荒榛,行进在茫茫的丛林里。突然走在前面的“轻风”高兴地喊道:“老龙潭到了!”我们便向他靠拢过去。渐近时,但闻水声潺潺,如鸣珮环,泠泠悦耳。这水声与树上的鸟声、草中的虫声和不远处传来的牛哞组成了一支天籁;再加上我们这群驴友的讲话声与欢笑声,这里自然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所谓老龙潭,不过是两山之间的一条深涧。那涧水平时并不大,在石隙间缓缓流动。水色十分清冽,在里面洗洗手,将翻山越岭所带来的燥热涤荡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份纯美的感觉。涧中,那石质稍松的地方,被涧水长期冲涮,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下有深潭。为何它的名字叫“老龙潭”?是因为此处落差较大,显得气势非凡呢,还是因为附近有个叫龙卧寺的地方呢?我不得而知了。潭水清彻见底,但见沙石,不见鱼虾。潭之两边的绿树翠蔓与高空的蓝天白云倒映其中,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面对这样奇异的美景,我们这群驴友感到兴奋不已。大家都聚于“老龙潭”边的怪石上,或坐或依或立,来一张集体合影。这张合影将我们这群驴友的身影定格在相片中。 我用一首小诗来反映我见到老龙头的感受。 涧水潺潺多少春,花岗岩上刻年轮。 精诚所至龙潭出,聚会风云骇莽榛。 上午,我们没有找到龙卧寺,于是我们返回半塔茶园,那另外几个采茶的驴友一起用午餐。下午我们会继续寻找的。
三、寻找龙卧寺。
龙卧寺,我在前年的秋天已经去过。不过,我是从另一条道乘车直抵龙卧寺的。而今天,我们从半塔穿越山林去寻找龙卧寺。自然,这次我是不认识路的,领队之人“轻风”也似乎迷了路,他边走边打电话咨询。 我们越过一道山涧,再爬过一座山。一路之上,但见灌木丛生,榛莽遍地。我们驴友一行人小心翼翼地在丛林里穿行。我们披荆条,踏乱石,穿过了重重榛莽,突然一条熟悉的碎石小路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龙卧寺到了。于是,我很熟悉地走向龙卧寺古道,领着大家向山下走去,往龙卧寺走去。说是古道,其实早已被破坏得不像样,只是道路依稀可辨。龙卧寺早已湮没,只剩下一片瓦砾在诉说着苍凉,一只残存的香炉,一块柱础,几个铭文似乎还可以透出当年的遗韵。 但是,龙卧寺的春天是美丽的。这里涧水淙淙,鸟鸣嘤嘤,地衣与杂草共色,毛竹和山松竞绿。老屋荒颓,乱石嶙峋,述说人迹罕至,彰显岁月悠长。珍稀树木南京椴,其古怪的外表,特别的造型,引得驴友们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黄檀绿叶还没有长足,七叶枫正长绿叶,为秋天的艳红积蓄营养。特别是那片竹林。我上次来时,场长特地向我介绍过,这种竹子是珍稀竹种,它的形体是介于毛竹与竹竿之间,是龙卧寺之一宝也。 来看龙卧寺,我是第二次,其他驴友大多是第一次来。我们来到那长长的残墙边。大家并没有凭吊古迹的忧伤,面对这片断砖残瓦,只是想像一下古寺的宏大规模而已,对于古寺之不存,只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点点的惋惜罢了。我们坐在颓圮下合影,表示我们一群驴友曾经到此一游。 寒潦井四周除了绿还是绿,绿草中多出了一些鲜花与蜂蝶。上次未去凤凰台,此次又没有去凤凰台。也好,下次我还有再去龙卧寺的理由了。 探完龙卧寺,我们达到了此行的目的,应该往回走了。于是,我们穿竹林,过松林,踏着奇形怪状的乱石往回去。路边那些巨大的怪石,据说是第四季冰川的遗迹,也有人说是火山灰。那些石头一直以最原始的姿态对抗着岁月与风霜。 下午,两点多钟,我们登上汽车踏上返回之路。 春天,下午,阳光暖暖的。刚刚坐上车时,我还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车窗外的美丽的山景,不知什么时候,我竟然打起盹来,等到清醒时,发现我们已经回到了城里。回来后,我作了一首小诗《再游龙卧寺》: 深山三月草萋萋,遍地荒榛路转迷。 但见杂花岩上绽,时闻野豸树中啼。 几株老椴摇新叶,一片青筠夹小溪。 古寺梦残颓圯下,苍龙卧处走山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