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清 明》 文/魏来安 正值丹桂飘香之时,我心中的文坛明星——《清明》,移驾滁州,举办“滁州文学对接座谈会”。我很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我想说说我心中的“清明”。 “清明”一词很古老。传说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有关。他的臣子介子推在晋文公落难时,割自己的肉来给他充饥。后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而介子推却隐居山林,不要封赏。文公多次派人请他出山,他不出山,于是,晋文公放火烧了他隐居的山林,想逼他出山,可是,他宁死也不出来,最后是被烧死在树上。他死时还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廉政的的诗句“清明复清明”。故此,后人把那天定为清明节。自此“清明”一词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清明”的产生本身就包含着一份深深的怀念。春天,人们过清明,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更走近先人,对先人的怀念,像春天蔓生的草一样。人们既怀哀思,也有诗情。清明一词进入诗词后,它不仅有“燕子来时春分,梨花落后清明”的时令文化,而且还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人文气息。清明进入歌曲后,它又有不一样的情调。青青麦苗摇动着春雨,让人畅想《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方方水稻,更情不自禁的引发人哼唱起当年的台湾校园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听得脚步噼啪噼啪响”,至今想起,仍然不绝于耳。诗意的清明在不断地萌发与生长,因为它占尽了春的阳光和雨露。回味影视剧里一枕暗香听橹声,寻梦无痕到江南的周庄那天籁般的水声,梦幻般的乌蓬,版画般的民居,桃园般的民俗。浸润在这种氛围中,总会让人神采飞扬、遐思万里。它是沿着诗的韵脚,一路沐雨而来,清明充满诗意…… 诗意的清明是文化的,是文学的。我心中的“清明”已由纪念的日子、由简单的节日,转变成现代高雅的文化与文学。安徽省响誉文坛的《清明》杂志,在国家权威选刊中的选载率一直名列前茅。《清明》2000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优秀期刊奖,2004年再次获得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标志着《清明》成功进入中国优秀期刊行列。 我初读杂志《清明》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在一个周末的日子,我在图书馆里和它不期而遇,并立刻就迷上了它,打那后我每年都订阅一本《清明》。可以说《清明》是我走向文学之路的导师,是我习作的“范本”,几十年来它像初恋的情人的影像一直印在我心中。在文学上,我虽没有大的成就,至少也算一个草根文学爱好者。日前,我个人撰写的散文集《十月的秋》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面世。 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滁州文学对接座谈会”成功举办了。座谈会有市文联主席路传新主持,省文联副主席吴雪和省作协副主席严歌平亲临指导。《清明》主编舟扬帆和一编室主任赵宏兴二人就当代文学创作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其精辟的语言为我们进一步打开文学创作之门。与会的八县市作家代表畅所欲言,特别是针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各抒其见,好一派热烈的场景! 尽管今秋连日秋雨,不免使人感到丝丝凉意,但座谈会的热烈场景和知名作家的亲切话语,使我感到周身无比温馨。舟扬帆主编对本土作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了诚恳的解答,并吸纳了本土作家的良好的建议。在座谈会上,我就心想,《清明》上什么时候能有我的席位?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奋斗目标。我一定要努力把我心中的理想变为《清明》上的现实。 来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魏来安 2014年9月22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