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贞族统治者努儿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政权。崇祯九年(1636年)努儿哈赤第四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定族称为满州(译音妙吉祥义)。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王朝覆灭。皇太极死后,其子福临(清世祖)继位,改元顺治,乘机入关,以明降将吴三桂为先导,镇压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取得中央政权,并随即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吴三桂受封平西王,镇守云南,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叛乱,自称周王。康熙十七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称帝。另一明朝叛将尚可喜降清后被封为智顺王,后改封平南王,击破广东地区明军后驻守广州。还有叛将耿精忠袭父爵为靖南王驻军福建。当吴三桂叛乱时,尚可喜在广州,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这三个人在清史上称之为“三藩”。在这种形势下,清王朝派兵削藩平叛,平叛战争中出现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他就是周球。 周球,字季珍,来安县水口镇周大郢人。其曾祖周坤、祖父周曦、父亲周懋德世代布衣,以农为业。而周懋德(字萃衷)生性善好施济。明季水口经常受到流寇剽掠,他率领乡勇抗御。周懋德有两个儿子,长子周适,季子周球。周球身体魁伟,臂力过人,自幼善读兵书熟谙《孙子兵法》,研习韬略。顺治八年(1651年)经童试,考中武秀才。顺治十一年八月经乡试(又称秋闱)中武举人。顺治十二年三月参加殿试高中武进士,授广州左卫守备,不久升江西赣南游击(这是朝廷设在赣南地区的最高武官)。康熙癸丑、丁寅(1673~1674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相继反叛。他们聚集上万兵力向江西进击。周球奉命出兵江西大柏,击败叛军。六月,叛将贾振鲁攻下石城,围困赣南重镇宁都,周球奉命驰援,叛军潜伏在甘蔗田中,周球势如剖瓜,瞬间连杀数人,而且愈战愈勇,从辰时(上午八时左右)战到申时(下午四时多),接连攻破十二个敌军营垒,解宁都之围。又从新田追杀一百多里,收复了宁都东南的石城。十二月,叛军头领谢海叔纠集七千多人马围攻赣东南又一重镇会昌,周球率兵讨伐,活捉贼将林九苞,从而解了会昌之围。康熙十四年,原已投降的叛军总兵陈升和另一叛将郭应辅密谋联合占据龙泉,再次反水,周球率兵与叛军大战黄土关,击败叛军收复了龙泉,乘胜追击进剿三溪,活捉陈升,当即斩首。并安置难民四千余家。接着又擒获叛军头领凌子亮、陈飞云等人,于是军威大振。康熙十五年,叛军头领韩大任、高大捷从楚地(湖南一带)侵犯赣江西部,攻陷了赣江南岸重镇吉安,吉安是南昌至赣州南北通衢的咽喉要冲。周球率兵在吉安之南的万安与贼兵进行了一场恶战,终于将叛军打败。可是雩都又告急,直接威胁赣州,周球立即回师固守赣城。这时军队内部却出了间谍通敌,周球迅速查出间谍,送给和硕简亲王发落。八月,叛军头目黄士标、王割耳领兵攻打赣州之南的信丰,周球率兵和叛军大战天一宫,打得叛军连夜潜逃,周球紧追不舍,追杀六十余里,到了广东草岭地界,彻底消灭了这支叛军。由于周球战功卓著,这年十一月朝廷授其副将(协镇)。十二月,叛军邱万宝再次占据龙泉,这时周球脚生毛病,行走困难,但仍毅然请缨杀敌,率兵进攻黄土关,打败叛军,再次收复龙泉,并且安置难民一万两千多户。康熙十七年,周球奉命率领部队刚刚到达瑞金地界,敌兵看见周球的军旗,惊惶失措,大呼“周阎王来了”,纷纷溃逃。周球移师会昌,在五里排大败叛军,招降叛军数以千计,从而收复了瑞金和会昌两座城池,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下旨,周球晋升三级,任代理都督佥事。三月,叛军韩大任袭击赣东之宁都,并攻打宁都西北门户黄陂。周球率师在挂榜山摆开战场,大败敌军,韩大任向黄河涧窜逃,周球拥兵大鸟港口,断其归路。敌兵不能渡河,南窜雩都,周球率兵乘胜追至鸬鹚寨姜坑口,连破敌营,再次荣立战功,晋升都督佥事。康熙十八年,韩大任东窜到瑞金,占据老虎峒,周球率满汉部队追剿,韩大任又向武夷山下之汀州(今福建长汀)逃窜,但还是被周球布兵围困,迫使其接受招安,把降将押送到清流(今福建清流县)。二月,和硕简亲王特奏皇上,要周球随其征战湖南,援助永兴。七月抵达永兴,打败叛军,保住了永兴城。八月,叛军乘大象渡濠,再打永兴城。周球点燃了无数只火罐,大象受惊而狂奔,敌兵被摔死的几乎填满了城壕。几天后,叛军增加兵力,再次攻打永兴城。周球率满汉兵力开城迎战,取得全胜。永兴一仗取得胜利,意义重大,它奠定了荡平云贵叛军的基础。周球又一次立下战功,晋升为右都督(相当于副元帅)。康熙十九年,升为左都督(相当于元帅)。这时三藩已被荡平,周球调往山西镇守太原等地。其后调任汉中总兵官(绿营兵高级武官,又称镇统)。康熙二十二年移师镇守真、顺、广、大、保定等处。周球戎马倥偬,削藩平叛,征战六七年之久,难得回乡省亲,调任山西途中经过来安,写了一首《赴晋阳任道经来安故里》,诗中写道:“恳从天际拜元戎,暂过枌榆语老农。幽鸟好花延过客,高牙大纛促行骢。常思栗里陶元亮,敢羡汾阳郭令公。未报君恩难自遂,烟霞暂为护高松。”流露出眷恋家乡,枌榆情深,向往陶元亮式的田园居生活,但是为报君恩不能自遂的思想感情。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告老荣归的那一天,康熙二十四病逝于保定任上。朝廷赠太子少保,特赐隆重归葬故里周大郢,崇祀乡贤。康熙二十六年被祭祀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的名宦祠。他的历年战功都载入清史中。生前著有奏议一卷,《纪游草》一卷存世。
周球所率领的部队虽无“周家军”之说,但是在平叛征战过程中,他的儿子周蔚、周濂、周金、周彬,兄长周适,同宗周维垣等人都披坚执锐,驰骋疆场,效力行间,屡立战功,获得封赏。其后周家人丁兴旺,中科举者多人。比如周球之孙周赓南康熙已丑科(1709年)武进士,周道广议叙补肃州同知。曾孙周绍烈雍正初以武庠生考入勇健营,官至寿春营千总。曾孙周景福乾隆戊子(1768年)举人,尝辟寿泉山房讲学,弟子甚众,其人性情简淡,衣履不修饰,但胸中文彩灿然,“以文为贽者日盈其门”。著有《寿泉山房文集》。时至民国,周家又出了一位显赫人物周灵钧。周灵钧生于1908年,南京政治大学毕业,与蒋介石长子蒋经国是同窗好友。1949年3月去台湾。去台之前曾任浙江省奉化县县长(国大代表),余姚专署少将专员。去台后,任台湾蒋介石政府国防部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和国民党对大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周姓在水口在来安县是大姓,素有“南章北周”之称。可惜的是在来安城内青龙街的周家祠堂今已不存,其家谱也已流失。至于周球的墓冢原貌未见记载,但文革前尚有石狮四对,恩坊一座,坟墓座北朝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1967年被毁,废墓地为农田。早些年还有残断石马槽可见。不过,周球少时黑夜单身到滁州鲜鱼巷买纸牌路过野马塘驯服野马的传说,周总兵在战场上“掉帽不拾”的故事仍在流传。周氏先人坟墓上至今不加“帽子”的习俗仍然保留不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