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871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8-5-28
最后登录1970-1-1
参加活动:1 次 组织活动:0 次 签到天数: 56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5]常住居民I
|
楼主 |
发表于 2009-7-6 22: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肖楚女
1893年出生于湖北汉阳。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创办重庆公学。1923年6月担任《新蜀报》主笔,同时他经常给《向导》、《中国青年》撰稿。他的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很强,矛头所向,不是“指责土酋军阀,就是痛骂贪官污吏”,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肖楚女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
1924年8月肖楚女任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领导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四川的革命斗争。10月组织四川平民学社,并出版刊物《爝光》。1925年6月戴季陶主义出笼后,专门写成《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批驳戴季陶对共产党的攻击和污蔑。他还撰文开展了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1926年1月后,肖楚女去广州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4月15日肖楚女在广州的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杀害,年仅34岁。
他生前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他形象地形容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并以此自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肖楚女的“蜡烛精神”将在共产党人中代代相传。
白崇禧
(1893-1966年),字健生,出生于广西省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的一个回族家庭。祖籍江苏省南京市水西门。其太高祖榕公,是清朝进士,曾任四川开县知县,笃信伊斯兰教。递传至第十八代,即白崇禧之父白志书(别号友三),早年在桂林本族白远盛杂货店打工,后经商,娶永福县罗锦圩马氏为妻,生七男四女,夭折三男一女,长成四兄弟,即崇勋、崇伦、崇禧、崇祜。白崇禧幼年丧父,由其母马氏抚育督促学业。马氏系笃诚之穆斯林,对其子女多有熏陶。
白崇禧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岁时,开始就读私塾。在老师的教授下最初攻读三字经、五言诗、千家诗、对子书,后来学习琼林、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左传等。读私塾五年,晚睡早起,刻苦用功,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十岁时与六弟崇祜两人到离家三华里的会仙镇会仙小学走读两年。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十四岁时报考同盟会员蔡锷(松坡)为督办的陆军小学。全省千余人报考,仅录取一百二十人,白崇禧以第六名被录取。蔡锷鼓吹革命思想,学生多受鼓舞,纷纷剪发革新。这是白崇禧接受军事教育的启蒙,导致其后来步入军事生涯。十六岁时,白以名列第二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入学后,屡试第一,按校规则,被推举为领班生。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他遂与过去陆军小学同学多人,加入广西北伐学生军敢死队。家中长辈们闻讯,极力反对,学生军敢死队出发当日,家人赶至桂林北门城堵截,企图阻拦白崇禧。他事前已知家人反对。便托同学帮他携带武器和行装,他则从桂林西城门后绕道北门外与北伐学生军敢死队会合。部队行军至全州、永州,改乘民船,押辎重经湖南祁阳、衡阳、湘潭等地至长沙,又经洞庭至湖北汉阳之蔡甸、梅子山,加入南军阵营,与北军对峙。不久,南北议和成功,各省学生军奉命解散,编入南京陆军伍生队受训。半年期满白被送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制三年,课程与旧制高中大体相同,外加军事科目。毕业后白被派往北苑卢永祥之第十师,入伍半年,旨在熟悉军营生活,随即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学科以战术、筑城、地形、兵器四大教程为主,学习二年。毕业后白被授予上士军衔,分发部队当见习官半年,后升为少尉军官。
民国五年(1916年),白崇禧回广西在第一师第三团任见习官;次年升为第一连上尉连长,夏威、黄绍竑、张淦为第二、三、四连连长。白崇禧当时在广西的主要任务是剿匪和禁烟,因白崇禧在剿匪禁烟中,严格执法,堵防漏洞,制止舞彝,铁面无私,颇有成效。于是,他在家乡广西省初出茅庐,崭露头角,为舆论所注意。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旧桂系军阀陆荣廷在广东与孙中山为敌,被粤军击败,退回广西。广西局势混乱。当时白崇禧在旧桂系任模范团第一营营长。黄绍竑任旅长。黄派其部下陈杰夫同白商讨形势,决定拥护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革命政府。因此,黄委托白崇禧以全权代表身份前往广州拜见孙中山。孙中山认为先统一两广,再统一全国为上策,于是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白崇禧带着委任状秘密回到梧州,告知黄绍竑。黄、白在粤军李济深支持下,排除内部障碍,剪除陆荣廷羽翼,又争取当时任粤军旅长的李宗仁合作,共同成立定桂讨贼军,李为副总指挥,黄为副总指挥,白为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发兵袭击南宁,致使在桂林的陆荣廷逃往湖南,又进攻柳州、庆远,进逼贺县、平乐,肃清陆荣廷及沈鸿英残部;又击退乘虚而入的云南唐继虞(唐继尧之弟)部队,于1925年统一广西。定桂讨贼军改为督办公署,李宗仁为督办,白崇禧为参谋长,黄绍竑为行政长。接着,李、白、黄又协助粤军统一广东。1925年春,白崇禧在桂林与马佩璋结婚。1926年初,李、黄派白崇禧到广州,与国民政府商讨两广统一问题。3月24日,国民政府成立两广统一委员会,并任命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黄绍竑为党代表,白崇禧为参谋长。原广西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改纵队为九个旅,白崇禧兼任第九旅旅长。白崇禧在广西统一、两广统一问题上,先后两次以全权代表身份与国民革命政府谈判,取得成功。两广统一为国民革命政府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白崇禧为此作出一定贡献。
两广统一之后,国民革命政府于1926年7月7日誓师北伐。在北伐开始的时候,国民革命军要经过湖南,受湘军反动势力阻挠,于是派白崇禧、陈铭枢秘密到长沙游说湖南军阀赵恒惕的部下唐生智(唐与白是保定同学),唐犹豫再三,终于同意归附。后来唐生智所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1927年初,白崇禧任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他运用声东击西战术,先后占领杭州、宜兴、吴江等地。3月21日,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成立了上海市临时政府,欢迎北伐军进入上海。白崇禧兼任上海警备司令。4月4日,汪精卫、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在上海召开秘密反共会议,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白崇禧是这次反革命政变的指挥者与执行者。此后,白崇禧在蒋介石营垒中飞黄腾达。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政府抗衡,白被任命为第二路军总司令;10月20日,南京军事委员会下令“讨伐唐生智”,白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1928年1月5日,南京政府任命白为西征军总指挥,进攻湖南唐生智部,25日占领长沙。
1928年4月8日,国民革命军将两湖各军改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白崇禧为正、副司令。北伐军继续向北进发。6月3日,张作霖率部退出北京,白崇禧向北京进军。翌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15日,国民政府宣告北伐成功,统一告成。9月2日,白崇禧从北平赴天津誓师东征。23日,白改编张宗昌余部,直鲁联军瓦解。由于桂系军阀控制了两广、两湖,还在平、津两地扩充军队,并且排挤了忠于蒋介石的湖南省主席鲁涤平,严重地妨碍了蒋的个人独裁。1929年3月21日,蒋介石将李济深软禁于汤山,此举激怒了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率部宣告反蒋。蒋介石撤销了李、白本兼各职,并将二人开除出国民党,致使矛盾更加激化。3月29日,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利用分化手段,收买桂系师长李腾辉等人阵前倒戈,迫使桂系放弃武汉。李宗仁和白崇禧仓惶逃回广西。5月10日,李、白又同西北的冯玉祥联合反蒋。蒋与冯、白、阎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双方动用兵力100多万,死伤30多万。至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获得胜利。白崇禧随李宗仁退回广西,他们以自治、自卫、自给相标榜,锐意经营广西。
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桂系与张、杨一致采取“逼蒋抗日”的立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蒋介石电召白崇禧“共赴国难”,8月4日派飞机将白从桂林接到南京,委任为副总参谋长,并兼任军训部长,参与制订作战计划。当时日本报纸报导,战神到了南京,战争不可避免。白在抗日战争中参与指挥过多次会战,以足智多谋著称,“小诸葛”的声誉风靡一时。他参与或策划的战役主要有:
⑴1938年3、4月间的台儿庄会战。白崇禧于3月24日随同蒋介石到前线视察,事后白暂留台儿庄协助李宗仁指挥军事。会战过程中,白经常到战地与各军、师的高级将领联络,代表武汉大本营面致慰问,鼓舞士气。台儿庄之役,重创敌军,举国振奋。武汉有十多万人上街游行庆祝,用卡车载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画像为先导;
⑵武汉会战。此次会战,长江北岸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因病住院动手术,由白崇禧于1938年7月17日代理战区司令官。会战始于8月初,国民党以五倍于日寇的兵力,采取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阵地战术,结果在10月下旬终于溃败。武汉会战末期,李宗仁病愈复职。蒋介石为了加强重庆外围实力,增设桂林行营,指挥第三、四、七、九四个战区的军事,委任白崇禧为桂林行营主任;
⑶桂南会战。这是白崇禧就任行营主任后亲自指挥的战役。1939年11月15日,日寇从北部湾进犯钦州,又由钦州攻南宁。24日南宁失守。12月4日,南宁北部的昆仑关失陷。日军企图断绝我越桂国际交通。白崇禧将兵力部署为北、东、西三路,于12月18日开始向昆仑关之敌攻击。北路军于25日在昆仑关东北夺得重要高地,又以炮兵增援将敌阵地占领,空战中则遭受损失。此役击毙日军五师团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敌军死伤约8000人,为抗战以来攻坚战的首次胜利。同时,西路军、东路军也协同作战,于1940年10月30日收复南宁,日军仓惶逃窜;
⑷长沙会战。这个会战分为三次:第一次在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4日,第二次在1941年9月6日至10月9日,第三次在1941年12月19日至1942年1月16日,均由桂林行营指导第九战区作战。第一次会战,敌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率部至距长沙二十里左右,不敢再前进,即用空军掩护撤退。国民党舆论宣传为长沙大捷,但日军不承认战败,说是战略退却;第二次会战,国民党军队先后歼灭长沙附近的敌便衣队及伞兵队,并调集各路军赶至指定地区将敌人重重包围,又分段截击、侧击、尾击向北突围退却的日军,缴获日军大批武器,击落敌机三架、击毁汽艇三艘;第三次会战,在十七天内伤毙敌军万人以上。 从以上列举的事例,可知白崇禧在八年抗战中是有重要贡献的。
抗战初期,白崇禧与在武汉的周恩来关系甚密,曾多次邀请周恩来、叶剑英研究抗战战略问题,并赞赏周恩来的一些建议。1938年2月,白崇禧特邀周恩来、陈绍禹、秦邦宪对即将开赴徐州前线的广西学生军讲话。白崇禧成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聘叶剑英为副教育长。白崇禧从周恩来那里得到一本《论持久战》,深表赞同,将基本精神摘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1940年10月,国共两党关系恶化,1941年初白崇禧伙同何应钦炮制了“皖南事变”,进一步成为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御用工具。
白崇禧出生于回族家庭,受过伊斯兰教熏陶,抗战期间又被推举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在某些方面维护了自身族教的利益。在他掌权任职期间,曾下令国民党官兵不得在清真寺驻扎。为此,特地制定一块盖上大印的牌子,分发全国各地悬挂在城乡清真寺大门口,使清真寺免受国民党军队的骚扰。他支持并创办过一批回民学校。他在一些讲演及文章中,提出过若干唤醒回教同胞觉悟、提高穆斯林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教育素质的主张;当然,其中也有把回教引向信仰三民主义的企图。
白崇禧在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对官僚架势,反对打骂士卒,主张吃苦耐劳,禁烟禁赌,反对不良嗜好,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是比较自守自节的。
解放战争期间,白崇禧跟随蒋介石参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白曾被蒋介石委任为有职无权的国防部长和华中“剿匪”总司令等职。他在1948年到武汉任华中“剿总”司令之后,依靠桂系主力,与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余汉谋集团、川湘鄂边绥靖公署宋希濂集团组成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军事集团,在湘鄂粤桂陈兵40万,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从1949年5月开始,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武汉,又经过宣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以及解放广东、广西的战役,至12月14日,解放了中南大陆地区。白崇禧乘军舰从钦州湾出海,逃往海南岛,后来到了台湾。被委任为国民党军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已没有什么权力,并备受冷落。1966年病死,终年七十三岁。
周佛海
湖南沅县陵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他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代表日本小组出席过中共“一大”,1924年冬脱离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佛海投靠蒋介石。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随着全国抗战的呼声不断高涨,周佛海与汪精卫一伙组织“低调俱乐部”,与抗日唱反调,鼓吹“战必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主义言论。还与日本侵略者暗中勾结,进行谋求“和平”的勾当。
1938年12月,周佛海先于汪精卫等逃离重庆,经河内到香港。之后,由香港潜入上海,开展卖国活动。
汪伪政权成立后,周佛海任财政部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1941年3月,汪精卫去日本治病期间,周佛海代行行政院长一职。8月初,汪病情恶化,周佛海应日本政府之召抵达名古屋探视汪,并与陈璧君商谈人事调整问题。后又抵东京,分别拜访日本首相、海相、陆相、军令部长、参谋总长等,讨论对重庆民政府的诱降及汪死后的人事安排问题。汪精卫病死后,周佛海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抗战胜利前夕,周佛海感到前途不妙,便暗中与国民党联络,寻求后路。抗战胜利后,周佛海曾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京沪杭行动总指挥,后改任“总司令”,负责维护京沪一带的治安和秩序,等待重庆国民党军队的到来。他向蒋介石表示:“与其死在共产党之手,宁愿死于主席之前。”
当国民党大批人马到达上海后,周佛海失去了利用价值。1945年9月30日,周佛海等被押送重庆。次年9月押到南京。10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第一法庭对周佛海进行公审。
11月7日,法庭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行,判处周佛海死刑。周佛海被送往南京老虎桥监狱。
次年3月,蒋介石发布特令,以“响应反正”、“戴罪图功”,“以观后效”为由,将周佛海“减为无期徒刑”,免其一死。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在惨呼哀号之后,一命呜呼。
缪 斌
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当过黄埔军校的教官,做过北伐军第一军的副党代表,担任过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等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卖身投靠日本人,当起"华北新民会"的副会长,后来竟做了汪伪政府"立法院"的副院长。抗日战争后期,狡猾的缪斌为了给自己留条退路,他一方面仍为日本人卖力,一方面又与重庆方面的国民党要人何应钦、戴笠搭上关系,脚踏两只船,以观事态发展。
1945年初,日本战败已成定局。日本一些上层人士想先尝试与中国方面谋求和平交涉,之后再以中国为中介与美、英和谈,最终达到体面地结束战争的目的。
而已看到战争即将胜利的国民党政府在此时为何避开盟国不得单独媾和的约定,秘密与日本政府和谈呢?蒋介石非常清楚谁先控制日军占领区,谁就有可能控制整个中国。他最担心的就是一旦日本投降,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进驻日军占领区,他就很难控制中国的局势。蒋介石此时与日本和谈,其目的就是要在日本投降之后,尽可能多保留一些日本残余力量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和苏联。
双方抱着各自的目的谋求和谈。日本内阁首相小矶国昭选中了素有"日本通"之称的缪斌做中间人,想通过他直接与蒋介石谋和。小矶此举也正中蒋介石下怀。
1945年3月16日,缪斌奉蒋介石之命赴日本谋和。由于日本政界对谋和问题意见不一致,有些人甚至怀疑缪斌的身份,作为"日本通"的缪斌自然也就施展不了他的"才华",最后他在日本的谋和活动不得不告终。但是缪斌对他的日本之行一直引以为荣。在他看来,去日本谋和非等闲之辈所能受命。他因此有了政治资本,国民党政府再也不能把他与其他汉奸同等对待了。事情一开始还真是如此。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非但没有把缪斌抓起来,反而于1946年2月给他颁发了八万元奖金和蒋介石签署的嘉奖令。对此,缪斌真是得意之极。但是好景不长,驻日本的美军从日本战时内阁档案里发现缪斌在日本谋和活动的档案资料。这马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麦克阿瑟致电蒋介石询问此事是否属实。这样一来蒋介石被搞得非常尴尬。为了防止事情败露,蒋介石一面复电麦克阿瑟,一面下令立即逮捕缪斌,尽快将其处决。蒋介石这样做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处死缪斌既可向世人宣布他是维护民族利益的英雄,又可以杀人灭口。
对此,缪斌致死都没有明白。正是他引以为荣的日本之行,导致了自己死期的尽快来临。
缪斌自以为曾营救过军统人员有功于国民党,又被派到日本谋和更是功不可没。国民党政府决不会惩处他。因此,缪斌在被捕的时候依然很自信,表现得非常从容,甚至还安慰他的家人说自己不会被处死,让他们不要担心。
缪斌在上海家中被捕后不久,便被押解到苏州受审,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对他起诉。
缪斌在法庭上态度仍然十分自然。当法官追问他叛国投敌罪时,缪斌竟滔滔不绝地为自己辩护,口述他与何应钦等国民党要人的书信来往情况。法官自然不敢再让他乱讲。
1946年4月8日,江苏最高法院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等罪名判处缪斌死刑。缪斌听罢傻呆呆站了半天才缓过神来,大呼要求复判。
1946年5月21日,大汉奸缪斌在狮子口被秘密处决。
张国焘
(1897年-1979年),又名凯音、特立,江西萍乡人。民国初(1914-1917年),其父张鹏霄任象山知事时,省父来象于石浦。
张国焘,五四时的北大学生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曾经多年在党内排名位于前三名。与李大钊、陈独秀都有着极为深厚的友情,是中国共产党高层中唯一受过列宁接见的人,也颇受孙中山的赏识,并与孙中山就国共合作、中国的前途多次作过深入交流。
张国焘简历
1897年生于江西萍乡县上粟市(北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
1920年参与筹备共产党;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任大会主席,是一大三位中央委员之一。
1923年因反对中国党员参加国民党,在党的“三大”上没有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5年,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因南昌起义失败,1927年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
1928年在党的“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1931年初回国,任中国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后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副主席。
1937后任陕甘宁边区代理主席。
1938年擅自离开延安赴武汉,声明脱离共产党。
1949年后隐居香港。
1968年移居加拿大,
1979年12月逝世。
张申府
(1893—1986年)名崧年,河间人,早年参加新文化运动,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对北京图书馆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6年2月7日14岁的申府跟随七叔进京求学,考入公立宛平高等小学。1908年考入公立顺天高等学堂中学班。1912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堂附属中学班,第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申府北大毕业留校做助教,教逻辑和数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申府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的活动,并任《新青年》编委,还参加了《每周评论》的创刊工作。1920年初,张申府参加了党的早期创建工作,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出现留法勤工俭学高潮。李石曾等人在法国巴黎里昂大学筹办了一所中国学院。张申府应聘前往教逻辑,1920年底到达巴黎。1921年初,他先后介绍刘清扬和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巴黎成立了共产党小组。1922年3月张申府和刘清扬、周恩来一起转到德国,并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底,张申府回到了广州,时值黄埔军校创建,被任命为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时受聘广东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1931年张申府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利用讲坛宣传爱国主义,并投身于抗日运动,参加了一二九运动的游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申府到了武汉,1938年7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大会,张申府与“救国会”的沈钧儒等六人被聘为第一届参政员。1942年申府加入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党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受到共产党人和民盟领导人的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张申府被安排在北京图书馆任研究员,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陈 毅
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高语罕
生于1887年,是早期共产党人。大革命时代,他在广东黄埔军校担任过政治教官,又在汉口《民国日报》代理过总主笔,稍后沈雁冰即正式接任了他的职务。这个报名义上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实为共产党领导的报纸。1999年7月,四川文艺出版社重印了高语罕1946年在重庆陪都书店出版的《红楼梦宝藏》,这似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他惟一的著作。1948年,他殁于南京。
高语罕(1888-1948)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与陈独秀结识。1912年赴山东青岛任教。1915年后在上海以写作谋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撰文。1916年秋,赴芜湖任省立第五中学学监兼授英语。在该校创办学生自治会,并创办商业夜校二所,支持蒋光慈、钱杏邮、李克农等组织安社。1919年发动学生联络芜湖各校掀起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斗争,7月被解职。转任第二农业学校教员,积极推动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同年冬离校去上海。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重返芜湖五中任教。1921年初出版《白话书信》五编,宣传社会主义思想。5月组织芜湖学社,创办《芜湖》半月刊。1923年春参与组织成立芜湖劳工会。在此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与章伯钧等赴德国留学,入哥廷根大学深造。参加中共旅德支部组织的爱国反帝活动。1925年春回国到上海见陈独秀,在平民女校任教。参加五卅运动,曾任上海总工会宣传科主任。8月被派到芜湖,指导国共合作后的安徽国民党省部门事务,并建立中共芜湖特别支部。同年12月被派到广州,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1926年1月,作为安庆市国民党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中共出席会议代表的党团书记,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不久兼任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同年冬到汉口,主持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办的安徽党务干部学校。1924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安徽省一大,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不久任国民党中央四川特派员,并任杨森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7月下旬参与发动南昌起义的联络准备工作,曾同廖乾五等秘密会见叶剑英,获知汪精卫、张发奎召开庐山会议反共的阴谋。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秘书。随起义军南下广东受挫后,被前委派去香港进行联络工作。曾书面向中共中央汇报南昌起义情况,不久移居澳门。1928年转去上海,参加中共春野书店支部活动,参与指导太阳社文艺工作。与陈独秀过从甚密,对陈独秀极表同情,思想逐渐靠拢。1929年11月被开除中共党籍。12月15日随陈独秀等签名发表八十一人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参加托陈取消派活动。后到北平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冬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他逃到香港任教兼卖文谋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陈独秀代言人的身份到处活动。1939年5月随陈定居四川江津,与陈合译《大英百科全书》。1942年5月陈独秀逝世,他帮助料理后事。此后移住陈铭枢家中,撰写古体诗。1945年撰写《九死一生》回忆录。1948年春在南京病故。
七十二弟子
陈 赓
1903年出生,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蒋先云
(1902-1927)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北伐战争烈士。字湘耘,别号巫山,新田大坪塘人。1917年考入湖南三师,在校发起成立“学友互助会”,出版《疑麓警钟》月刊。1916年6月,任湘南学生联合会首届总干事,同夏明翰等发动和组织了湘南25县的学生罢课运动。1921年2月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月,受中共湘南区委派遣,到安源路矿协助李立三从事工人运动,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参与领导安源大罢工。同年底,赴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开展工人运动,组织了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1924年3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学兵连任党代表。1925年初,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同年10月,以七团党代表身份参加第二次东征,立下战功。1926年6月23日,蒋先云率黄埔学生军第二团二、四、七连参加省港大罢工。蒋先云在黄埔军校期间,还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校党代表廖忡恺认为他是“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说他是“军校中的高材生”,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北伐战争初期,任北伐军总部秘书,后任补充第五团团长,随军出师广东,北进湖南,转战江西。1926年12月,蒋先云来到武汉,蒋介石多次派人和电邀他回南昌,并封官许愿,蒋捕鱼云不为所动。1927年4月,武汉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征讨奉系军阀张作霖,蒋先云任第三十一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5月中旬,蒋先云率部开赴河南。5月28日,在临颖战役中,蒋先云冲锋陷阵,多次负伤,最后壮烈牺牲。1927年6月8日,周恩来在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主持蒋先云追悼会,并发表沉痛讲话,恽代英致悼词,号召“同志们,踏着蒋先云的道路前进”。
蔡炳炎
(1902-1937),又名善举,字絜宜、孑遗。1902年,生于合肥东郊胡浅村农民家庭。
1924年初,目睹国民革命处于危难关头,蔡炳炎毅然弃教从戎,奔赴广州,考取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教导二团任排长,随即参加东征北伐。
“七七”芦沟桥事变的炮声,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蔡炳炎在粤闻讯,主动请缨抗日。不日,“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蔡部奉命参加战斗。赴战前,他亲给三个儿子取名为传仁、传智、传勇,并将妻儿送往安徽省会安庆住下,以示舍家为国的决心。
8月24日,蔡部奉命挺进罗店,固守罗店以西前沿阵地。次日清晨,敌军主力部队在数十架飞机和十余艘军舰发射的炮火掩护下,由宝山小川沙口岸登陆,向我军猛烈进攻,并占据了罗店北面两个村庄的一线阵地。蔡将军沉着应战,利用前沿优势,一举歼敌两个排,与敌隔河相持。夜半,蔡下令全线向前攻击,初战告捷。26日黎明,敌二次援军又至,战斗更为激烈,我军与敌一次次展开了肉搏战,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我军伤亡很大。蔡将军在这危急关头,镇定自若,一面调整部署,一面下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凛遵!”晌午,蔡将军身先士卒,率全旅将士,向敌阵地来回冲杀,伤亡惨重。激战中,蔡将军不幸被敌弹横穿胸部,饮恨殉国。临终前仍以微弱的声音喊着:“前……进!前……进!”战士们在蔡将军这种壮烈精神的激励下,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终于取得了罗店保卫战的又一次胜利。
蔡将军殉难后,其灵柩运至南京,举行公祭后,即运回合肥故里,厝于东郊夏大郢村头。在纪念抗日战争10周年之际,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5月10日公布了对蔡炳炎的褒扬令,并将其传略交国史馆典藏。合肥各界人士又为蔡炳炎隆重举行了公祭大会。
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抗日革命烈士并颁发了烈士证书。翌年夏,合肥市政府又决定将烈士的灵柩,迁葬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园,并举行了规模较大的迁葬仪式。
蔡申熙
(1906-1932)字旭初,又名申善,化名刘辑明。黄沙汤家湾人。民国11年(1922)春,入醴陵县立中学读书,参与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投入爱国学生运动,带头抵制洋货,投身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13年春与左权等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习军事。11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军校教导团任排长。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平定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判乱的战斗及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片。15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第四军第十二师营长。在攻打汀泗桥、架胜桥战役中立功。16年擢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第二团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部队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参谋长,随部南下广东,参加会昌、汤坑战斗。后辗转到广州,被派入第四军警卫团工作,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起义失败后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17年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曾到吉安靖卫大队工作。为争取罗炳辉部起义进行秘密活动。18年任吉字东固游击第一路总指挥。参与整顿、发展革命武装,先后建立江西红军第二、三、四3个团。率部攻克峡江县城,扩大革命根据地。
民国19年夏任中共中央长沙局军委书记。秋,在湖北阳新一喧领导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攻打宿松、六村、广济、漕河、英山等战斗。同年10月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任军长,是红十五军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与政委陈奇率部攻打黄海、张家旁、桐梓河、大湖等城镇。12月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20年1月,红十五军和红一军合编为红四军。任第十师师长,参与创建鄂豫边、鄂东南、皖西3个根据地联成的鄂豫皖根据地,并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军委副主席。为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率红十师参加麻城磨角塘战役,全歼守敌一个营。继又攻克河南光山敌重要据点新集,歼敌1000余人。后与红十一师奔袭双桥镇,全歼敌三十四师,生俘师长岳维竣。在作战中臂部负重伤。5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继当选鄂豫皖监察委员会主席,后代理分局军委主席。伤势稍好,任以彭湃、杨殷二列士命名的彭杨军政学校校长。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一批军事和政治干部。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副总指挥。21年7月,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指挥部队粉碎敌军第四次“围剿”。10月8日,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河口镇东北仙人洞战斗中,身负重伤,仍指挥部队顽强拼杀。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赞蔡申熙:“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和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有很高的威望。”蔡申熙是中国红军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廖运泽
陈明仁
(1903~1974)字子良。洪源人。民国13年(1924)春,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11月19日转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四营三连见排长。两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战斗。次年10月,第二次东征惠州之役,陈明仁腰缠手榴弹,手持驳壳枪,直上云梯,一跃登城,将青天白日旗插上惠州城楼,由连长擢升营长。16年春至18年,先后任上校队长、大队长、五十六团团长、二十八旅旅长、独立旅旅长等职。
民国22年,任八十师中将师长,率部“进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继在福建参加对闽赣工农红军作战。后调庐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学习,任第一大队大队长。继调军委会参议。24年毕业于陆军大学13期。9月,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后任驻赣第四绥靖区司令部参议等职。抗日战争爆发,任预备二师师长,率部队参加抗击日军的九江会战、桂南会战。33年,任七十一军中将军长,赴中缅边界作战。指挥所部相继攻克松山、龙陵,并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炮兵和盟国航空兵,苦战一天,攻克久攻不下的回龙山,取得远征军滇缅边界作战较大胜利,打通滇缅公路。不久,率七十一军与中国驻印远征军在中国畹町和缅甸芒龙胜利会师。后回师贵阳,进军广西,收复柳州、桂林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七十一军驻防京沪线。民国35年开赴东北,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攻沈阳,进驻辽北省政府所在地四平街,任国民党东北第五绥靖区司令官。七十一军八十七师在公主岭被歼灭,陈明仁只身逃回四平。36年5月,七十一军九十一师在昌图被歼灭。30日,蒋介石亲临沈阳,改重点进攻为重点防御。陈任四平街保卫战指挥,集中七十一军八十八师,补充的八十七师和第十三军五十四师、辽宁省地方保安一团、二团,铁路交警大队和辽北团管区3个大队约3.4万余兵力,日夜赶筑工事,以期死守。东北人民解放军开展夏季攻势,集中兵力,由西、南、北三面包围四平街。13日向四平街发动攻坚战,双方展开巷战、白刃战。人民解放军占据四平街五分之三地区。陈的胞弟、特务团团长陈明信被活捉。6月底,蒋军五十三军、九十三军、新六军、五十二军等部齐向四平街包抄前进。30日,解放军战略撤退。陈明仁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获青天白日勋章。后因国民党内部倾轧,旋被撤职,调南京总统府中将参军。
民国37年,白崇禧利用陈明仁与陈诚的矛盾,保举陈明仁为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武汉警备司令和二十九军军长。受命前,约集同乡、同学和僚属温汰沫、张严佛、陈粹劳、吴相和、汤如炎等7人,在南京明孝密谈,分析形势,权衡行弊,决定暂时就白,争取掌握一部分实力,进而与湖程潜联络。谋划已定,于同年11月赴武汉就任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武汉警备司令和二十九军军长。年底,恢复七十一军,成立第一兵团,任司令员。38年2~7月,先后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一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湖南保安司令部司令和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率第一兵团来湖南长沙编练。一方面与程潜接触、商谈,默契配合,一方面派员赴溪口向蒋介石“表忠”,并全力应付白崇禧。陈表面与程潜对立,公开场合表示“要戡乱到底”,以蒋介石反共闯将面目出现。北平和平解放,对陈影响很大。不久,接到章士钊亲笔信,转告对陈明仁的表态:“当日,陈明仁是坐在他们的船上,各划各的船,都想划赢,这是理所当然,我们会谅解。只要他站过来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他。”陈明仁怕泄密、怕算旧帐、怕戴投降帽子的顾虑消失后,立即要求会见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表明决心起义。白崇禧为逼走程潜,通过李宗仁请程潜出任考试院长,遭拒绝。又迫使程潜将绥靖公署移驻邵阳。程潜、白崇禧离开长沙后,陈明仁于7月22日省府礼堂召集国民党党、政、军各界联席会议,郑重宣布作战部署是:“保证不使长沙听到枪声,也可能听不到炮声。”29日,程潜由邵阳秘密返回长沙,李明灏以和平谈判代表身分随解放军到达平江。31日,陈召集全体军、师长和兵团主要干部开全,慷慨陈词:“过去流血流汗,造成豪门资本,今天跟大家一起重新再干,决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为民族作出贡献。”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发出起义通电,宣布长沙和平解放。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拍电嘉勉,任陈明仁为湖南省府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兼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9月10日赴北平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接见。
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经过整训,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兵团,陈任司令员,率部赴广西剿匪。1952年秋,兵团建置撤销,任五十五军军长,率部开赴广东湛江市,肩负海防重任。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后相继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中南军政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三届、四届常务委员等职。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病逝。
邓文仪
字雪冰,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曾任军校区队长。1925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28年至1934年任蒋介石侍从秘书。
1925年10月,邓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3月,他随共产国际代表团回中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他投靠了蒋介石,并受到重用。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及国民党军队师、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1年冬在蒋介石授意下,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成立,他又是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1932年后,他积极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剿共”战争,曾主编《“剿匪”文献》。
抗战期间,任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训练团政治部主任、政治总教官,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政治部中将主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晚年积极筹建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主张和平统一中国。
曾扩情
1897四川威远慕沂成都防守政治部主任831103辽宁本溪病逝少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原名朝笏,别号慕沂,四川威远人。祖辈务农,贫无地产。本县国民学校高级班、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北京朝阳大学法科肄业一年。曾任模范国民学校教员,县劝学所事务员,民团总局教练等。1921年6月由曹叔宝、刘绍武、董钺介绍加入国民党。1924年春由国民党一大代表谭熙鸿、李大钊、石瑛、丁惟汾、谭克敏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同年9月随队往韶关为督师北伐的孙中山担任警卫工作。10月底返广州,毕业后任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筹备委员,黄埔军校政治部少校科员。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成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教导师第三团党代表。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任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黄埔同学会筹备委员、秘书兼总务,国民党中央军人部秘书,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三师党代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随从秘书。兼黄埔同学会秘书,南京中央军校政治部少将主任。1928年10月曾挂陆军中将,任军事委员会四川军事特派员。1929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1931年11月当选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是黄埔同学进入国民党中委第一人。并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委员会秘书。1932年参与发起复兴社,被蒋介石指定为复兴社监察干事。后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军队党务特派员,国民党四川党务特派员。1934年春起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长,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政训处长,当选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西安事变中被扣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陆军大学政治部主任,1943年1月授少将军衔。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兼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民事处长,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非常委员会成都分会主任委员.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成都防守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四川省地方武装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12月在重庆被人民解放军俘虏,1959年12月获特赦释放.定居本溪。历任辽宁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11月3日在辽宁本溪病逝。著有《黄埔同学会始末》、《西安事变回忆》、《何梅协定前复兴杜在华北的活动》、《川陕甘边绥靖主任公署的反共措施》、《记成都解放的经过》、《蒋介石两次派我入川内幕》、《我的一生》等(一说1894年12月24日生)。
杜聿明
(1904-1981),字光亭,是国民党著名的高级将领,抗日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5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等职。杜律明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的地主家庭,父亲杜良奎为清末举人。他从小受到旧文化的熏陶。“五四运动”后,杜聿明接受社会新思潮的影响,立志投笔从戎,挽救时艰。1924年4月,杜聿明考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不久加入国民党。10月,杜聿明参加黄埔学生军平息商团叛乱。1924年12月,黄埔第一期学员毕业,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两个教导团,杜聿明到第一团当见习官兼军需士。因办事认真细致,不久即升任副排长。但因对士兵要求过于严厉、苛刻,不得士心,处境尴尬。
1925年春,孙中山下令东征讨伐陈炯明,杜聿明被调到宣传队参加战斗。1928年夏,杜聿明任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杭州预科大队第2中队中校队长,同年冬,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1929年初,任南京中央军校第7期第4队中校队长。他的才干颇受张治中的赏识。
1932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2月,日军兵分三路进攻热河。3月,杜聿明曾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一带歼敌2000人左右。1937年,国民党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为第一任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杜聿明率装甲兵团两个连协同步兵在上海汇山码头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1938年,装甲兵团撤到湖南湘潭整训,补充了大批武器装备,扩编为第200师,约有兵力2万人,杜聿明任师长。1938年12月,第200师又扩编为新编第11军,下辖3个师,杜聿明任副军长。全军从湘潭移到广西全州,继续练兵。不久,新编第11军又改番号为第5军,杜聿明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惟一的机械化军。
1939年11月,日军为切断当时中国通往法属越南的国际运输线,集结了约4万兵力及战舰70余艘,于14日首攻北海,15日转向钦(州)防(城)强行登陆,然后沿邕钦路北进,24日,
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12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他们在昆仑关设下重重阵地,布下重兵防守,还对全世界狂妄地宣称:已经切断了中国的输血线。
中国军队为粉碎日军这一战略企图,遂组织15万兵力发起桂南会战,昆仑关战役就是其中的主战场,其主攻部队即为杜聿明指挥的陆军第5军。
昆仑关,为南宁北侧之天然屏障。1939年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军反攻昆仑关。这是第5军组建以来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战役,杜聿明要求各师长:“督促本部官兵奋勇向前,一举消灭敌人的‘钢军’,打出我们第5军的威风来,让日本鬼子知道中国机械化部队的厉害!”18日拂晓,在战车、炮火掩护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郑洞国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与日军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夜各部乘胜进行夜袭,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发动反攻,昆仑关又被敌夺去。此后,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杜聿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他运用灵活战术,机动作战,随时调整作战部署,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之敌。日军凭着“钢军”武士道精神和所占优势地形,顽固抵抗。杜聿明经过缜密的分析,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从23日起,敌虽增援2个大队的兵力,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督战,也不能挽回败局,反被当场击毙。第5军相继攻克同兴堡、罗塘堡、653高地。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亲自督军奋战昼夜,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界首阵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欢呼:“昆仑关大门打开了!”31日,邱清泉新22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这次战役遂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而告结束。日军1个旅团长、2个联队长、3个大队长被击毙,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
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全国各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当时《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了一座“陆军第5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含着热泪亲笔楷书了400字的悼念碑文。他对记者们说:“这次抗战胜利……需要着重宣传的是,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
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截断中越通道进而威胁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为对付日军的强大攻势,中英双方在1941年12月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3月,仰光失守,中国方面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率军入缅抗
日。杜聿明被任命为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并且一度代理司令长官职务。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十分艰苦,但广大官兵同仇敌忾,在同古战斗、斯瓦抵抗战等战斗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由于中英双方在战略上存在分歧和矛盾,英国方面只想到利用中国军队为其安全撤退作掩护,不积极配合,导致失去许多战机,致使中国远征军蒙受重大损失。杜聿明对战争的失败负有一定责任,但因缅甸战场的最高指挥权掌握在英、美手中,加上蒋介石的遥控指挥和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失职,杜聿明回国后向蒋介石请罪,蒋介石不但未加处分,反而擢升他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日本投降后,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负责“接收”东北。1947年7月,他离开东北,到上海养病。1948年6月,出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9月,辽沈战役开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0月15日,蒋介石调杜聿明到东北进行顽抗。11月上旬以失败撤出东北。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又发动淮海战役,杜聿明参战,但最终无法挽回国民党必然失败的命运。
在抗战中,杜聿明是为数不多的“闪电战”的坚持者。与大多数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中积极防御,稳扎稳打的战术不同,杜聿明的特点就是进攻,即以优势的火力压制敌手,以最快的攻击速度打挎敌人,其经典战役就是昆仑关大捷。当然,杜聿明所掌握的部队是国民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也使他有条件去完成他的军事部署。然而,他最后的失败却也恰恰是因为这一观念,在广阔的淮海战场上,面对解放军“运动战专家”粟裕将军的口袋战术,杜聿明坚持进攻战术,以致最终被分割包围,惨遭俘虏。
杜聿明一生最为辉煌的战绩,则是在抗战八年中缔造的。他消灭倭寇的数量虽然不及薛岳将军,但他面对的敌人都是日本最精锐部队,其战斗的艰苦程度和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更为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