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汀洲 于 2010-6-23 09:02 编辑
恋曲忠贞留千古 幽情惆怅越时空
在千年时空的风尘中,在千古文人墨客的浅唱低吟声里,在那亘古不变的悠悠秋水的一方,有一座飞檐挑角的两层小楼,它没有黄鹤楼的雄奇高峻,它没有岳阳楼的磅礴气势,它没有滕王阁的才子绝唱,它没有蓬莱阁的过海仙踪,它没有太白楼的诗仙遗韵···在中国历史名楼那长长的名录中,你几乎找不到它的名字,然而,它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爱情圣殿,它就是--燕子楼!
唐贞元年间,彭城(今徐州)一大户人家因家道中落而不得不将爱女关盼盼卖至风月场中谋生,此女姿色俏丽,品貌出众,是一位能歌善舞、精通管弦、工诗擅词的才女,在风月场中很快名噪一时,但是她坚持卖艺不卖身,尽管如此,许多公子王孙为了一睹芳容仍不惜一掷千金。一个偶然的机会,镇守彭城的朝廷重臣武宁军节度使张愔(后任兵部尚书)见到了关盼盼,对她的遭遇深为同情,不惜以重金将她从风月场里赎出。由于张愔同情她的遭遇,关心她的生活,珍视她的技艺,尊重她的人格,关盼盼便视张愔为知己、知音,与他结为伉俪。关盼盼的歌喉圆润,声音清丽,舞姿轻盈柔美,婀娜动人,她还是一位富有音乐天赋的管弦里手,对于“玉箫”、“琴瑟”之类乐器十分精通,吹奏弹拨起来音调和谐,优美动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张仲素与张愔都是好朋友,在途经彭城时都曾到张愔府上做客,席间张愔让关盼盼歌舞助兴,关盼盼随着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边歌边舞,给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仲素称之为“歌尘”,说她唱起歌来,音调抑扬跌宕,清脆激越,其势可以阻遏天边的流云,冲击起雕梁上的暗尘。白居易则赠诗赞誉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关盼盼与张愔夫妻俩过了几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好日子,然而她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红颜薄命”的宿命,在白居易和张仲素拜访张愔走后不久,张愔就生病去世了。在张愔死后,他的妻妾奴仆将其财产瓜分后作鸟兽散,唯独关盼盼“念旧爱”而不顾一拨一拨前来追求的公子王孙(唐代是一个观念开放的朝代,男死女嫁是天经地义的事),幽独决然,矢志不嫁,依旧独自居住在当年张愔为其建造的燕子楼中。
十年后,张仲素故地重游,才知道这一切变故,不禁唏嘘不已,同时深为关盼盼的真情所动,以“燕子楼”为题赋诗三首:
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不久,张仲素到白居易处拜访,谈及此事,白居易在震惊之余亦大为感动,以同题同韵和诗三首:
其一: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从此,燕子楼和关盼盼的故事闻名遐迩,人们都为关盼盼与张愔之间的真情所动,自唐宋以来多诗词吟咏名篇,如苏轼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元代的《燕子楼》杂剧,明代《警世通言》和清代《聊斋志异》等小说中都曾提及燕子楼本事,《红楼梦》里林黛玉《柳絮》词中有“香残燕子楼”的诗句······
千百年来,由于战火不断,已成为忠贞爱情象征的燕子楼屡毁屡建,基址几经变迁,历经沧桑。1985年,徐州市人民政府于云龙公园知春岛上重建燕子楼,楼为双层,上下回廊环绕,秀丽典雅,古朴美观,富有民族传统风格。新建的燕子楼选址于知春岛上,水浮绿洲,洲耸琼楼,四面临水,与北宋诗人陈荐《燕子楼》诗中“侍儿犹住水边楼”诗句所描述的佳境一致。登楼瞩目,近水远山,花木扶疏,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楼内陈列着红木家具,悬挂着中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书写的白居易吟咏燕子楼的诗句。
今天的燕子楼虽然景物依旧,然而那段忠贞的凄美爱情却早已湮没在千年时空的风尘中,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又到哪里去寻找那种至纯至真的爱情呢?当人们逐渐遗忘了世上原来还能有这样的爱情时,燕子楼也仅仅变成了一个游览景点,只有檐下那对燕子,秋去春来,不辞辛劳,历经千年,依旧守护着那个遥远的爱情故事。(记于己丑年秋)
水似明镜柳如烟,斗转星移楼依然。 多情惟有梁间燕,秋去春来越千年。
暑去秋来枕簟凉,佳人独眠恨夜长。 且弹霓裳诉风雨,一号一泣皆断肠!
秋水悠悠映斜阳,伊人慵懒凭轩窗。 又是一度西风至,断鸿声里衰草黄。
眉舒目展凝颜开,宝奁绿波几徘徊。 问伊哪得欣如许,尚书昨夜梦中来。
画梁蛛网结暗尘,燕去楼空近黄昏。 绿波曾识春风面,池台不见牡丹身。 锦瑟玉箫思妙主,霜夜明月忆香魂。 一年一度呢喃语,才把衷肠仔细论。
|